通识教育、博雅教育、人文教育等这样的字眼,我们谈得热闹,却多少有些不明就里。这种种“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外滩君专访知名学者、现执教于美国圣玛丽学院英文系的徐贲教授,请他追溯这几个词在文化语境中的本源。徐教授尤为强调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因为在他看来,只有具备人文,人们才会拥有智慧,而不只是知识。 我们对美国的高等教育,大体有这样一种认知:哈佛、耶鲁、、哥伦比亚等世界名校之所以有今天,是因为他们了上百年源自西欧的教育或博雅教育,并且打造出了强大的通识教育计划与核心课程体系。 ▲ 哈佛的核心课程及分类,本科新生需要从以上八大类别下400多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中选出值得自己花四年时间学习的必修课(来源:哈佛官网) 哈佛历史上共进行过三次大的通识教育,其中在 1945年,哈佛大学12名教授潜心研究两年出版的《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是美国高等教育领域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我们国家推动素质教育政策,中国高等学府开始一一借鉴美国办学经验,逐步推行通识教育计划。 2007年,大学成立元培学院,推行中国特色的博雅教育计划,打造独具特色的高水平通识课程平台; 2009年,中山大学推行“通识教育共同核心课程”,同年又打造“博雅学院”,提出学生的人生榜样不是亿万富翁,而是学富五车的大思想家,大学问家。 然而我们发现,国内校方新闻或报道中都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博雅教育、人文教育、通识教育等词汇的混淆使用。 从截图里,就可以看到这样的通用陈述:“博雅教育(或称之为通识教育)肇始于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总体情况……因此博雅教育必须是大学的核心,提供一流的博雅教育是大学的。” 再之后,Eric Isaacs参加由复旦大学原校长、现宁波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发起的第三届博雅教育国际研讨会,再次发表《狐狸、刺猬以及博雅教育在现代大学中的角色》的,而在相关刊发的中文稿里,博雅教育、通识教育与人文教育这三个名词依然被通用着。 国内一度还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考察了中美的博雅教育后,提出美国的 “Liberal Arts Education”在中国称为素质教育,称为通识教育,称为博雅教育。 以上说法的出处已不可考,不过观察到国内这样的教育生态,外滩君还是想问:博雅教育、人文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到底是什么?这些术语之间有什么差异与关系?可以通用吗? 有人可能会说,为什么非得要清楚这些概念的界定?弄清楚后有什么意义?试问,作为教育者,想要把国外好的引进国内落地,如果连最基本的与内涵都没有理解正确,谈什么借鉴呢?可能又会演变成简单的“拿来主义”,家长和孩子也会在与不知情中,变成一定程度上的者,以为自己接受了理想中的博雅教育,或人文教育,又或是通识教育。 现执教于美国圣玛丽学院英文系的徐贲教授,生于苏州,毕业于复旦大学,也曾任教于苏州大学,后与家人一起移居美国。 虽已在美生活30多年,在英文系从事一线教学,徐贲教授仍心系国内教育及,以极大的热忱担当起中国公共知识的责任。他敢于言论勤于著述,关注公共、国民教育、公共文化记忆等领域话题,已出版《通往的公共生活》《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知识和公共》《与教育:从国民到》《明亮的对话:公共十八讲》《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等数十本著作。 其中,《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一书,是徐老师基于自己20多年人文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教授经历而写出。 在前言中,他特别提到:在美国大学的实际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中,人文教育(liberal education)和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两种不同的课程。 接下来,我们就从概念辨析、中美两国博雅、人文与通识教育等主题进行对话,信息量较大,内容丰富。其实,一篇微信长文也许还不足以深刻理解,想更深入了解相关话题的读者,不妨《阅读经典——美国的人文教育》一书。 B:Liberal Arts Education,国内有多种译法:博雅教育、人文教育、教育、文理教育等,您觉得正确的译法是什么?其内涵主要有哪些点? X:这里首先要知道Liberal Arts里的arts和liberal是什么意思。Arts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艺术”,而是“技艺”“素质”“能力”的意思。Liberal的原意是“”,这个当然是“人”的。因此,Liberal Arts所指的是“的人”所需要的智识素质和能力,如的、的意识和意志、能够清晰而地思考、能够选择自己确定的目标、能够免于外在的、能够抵御强制的意识操控和思想钳制。我们可以称这些为“人文素质”。 在美国,以人文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就是“liberal education”,中文翻译是“人文教育”。人的或之人所需要的智识能力和素养就是人文教育的内涵。在人文教育中,“”是“教育”的实质性内涵。 的本质是思想的,外化为言论的。古希腊人不把看的,他们把看的自然本质。不能思想和言论的人根本就不是真正的人。思想和言论不是人可能拥有,或者可能被的“”。思想和言论是人之为人必不可少的条件。这是现代人把思想和言论看成是“自然”(或基本)与古希腊人把言论视为“自然正当”的区别所在。“自然正当”是比“自然”更高的律令。 这样的成为大学里的最高价值,大学古希腊哲学教授保罗·肖里(Paul Shorey)曾说,大学必须容纳来自各种学派的思想,即便某些论点是极可争议的,也不能。大学应该给每个学生留下美好的记忆,当我们每个人离开校园进入社会之后,都会永远怀念这种意识的感受。这正是人文教育要在学生心里培育的那种意识。 X:这两个说法有联系,但用途不同。一个孩子进大学,可以选择去一所Liberal Arts College接受Liberal Arts Education,毕业时可以取得大学颁发的Liberal Arts Education的毕业证书,不需要什么专业,这本身就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大学毕业”资格。但没有大学会颁发Liberal Education的毕业证书。Liberal Education是课程,而不是大学毕业资格的名称。 我觉得有必要在中文翻译时将这二者区别开来,至于如何恰切地翻译,恐怕还得求助于专门的翻译人士。我自己把Liberal Education叫做“人文教育”。至于Liberal Arts Education, 或许可以叫作“通才教育”,以区别于职业教育或专门学科教育(如外语、物理、历史、会计等等)。通识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共同教育是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其成为一个高素质、有教养、有文化的现代。 总之,Liberal Arts College的教育是区别于具体职业的教育而言的,其目标不在于学生某些具体的谋生技能,导致学生把选专业或专业课程当成了选职业。 人文教育(Liberal Education)虽然只是通识教育的一部分,但却是通识教育的灵魂部分。这就好比人的脑袋虽然只是身体的一部分,但人的头脑却是人体的灵魂所在。这个头脑里可以装着人的和,也可以装着自卑和奴性。主导通识教育的既可以是的,也可以是的信条,这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通识教育确实可以使人变得更多知,更能干,这就好比一个以前只是给当御厨的,现在还学会了算账、开车、,甚至摆弄电脑,可是到头来还只是一个跟前当差的。只有当一个人懂得了什么是,什么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并能成为他自己的主人时,他的烹调、算账、开车、、电脑才艺才能获得完全不同的,属于人的价值。 因此我们说,通识教育包含人文教育,而人文教育应该也必须是通识教育的核心部分。如果通识教育不包含这个核心部分,那它就是一个没有人灵魂的知识大拼盘。它可能被任何形态的和利用,成为培养能干奴民和多知臣民的工具。 B:国内会把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等同为Liberal Arts Education,您怎么看?您觉得这是一回事吗?如果不能等同,两者有何差异?又有何关系? X:国内经常有人把“通识教育”等同为Liberal Education(人文教育),也许是不得已,是为了淡化人文教育的色彩。 我不认为这只是一个概念混淆或认知不清的问题。我认为,这二者之间的区别几乎是一目了然的。不管什么教育,都不是从概念到概念,而是必须有操作性,必须在学校里能够落实为课程设置。每个教育工作者都知道这个道理。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与人文教育(Liberal Education)课程的区别可以从课程设置上清楚地看出来。通识教育与人文教育有联系,但却是两种不同的课程设置。 在我任教的学校里,人文教育是每个学生在一、二年级时的必修课,4门讨论班加2门写作,谁也不能例外。 通识教育课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可以在学校制定的范围内自行选修的。每个学生必须修满8门“通识教育”的课程。其中, 所有的通识教育课都是“内容密集”(content intensive)课程,都是有专业科目内容的课程(subject course),都是由专业博士学位的老师任课,数学课由数学教授上,化学课由化学教授上。 但人文教育课讨论班的教授来自各个系科,上的不是他们本专业的内容。例如,希腊思想课可以由英语教授,也可以由数学教授来任教。这就把课堂活动的重点放在提问、讨论、分析、理解、交流这些基本的人文技能训练上了。其中阅读和写作是关键。 通识教育的各门专业课有各自的具体学习内容和知识要求。人文教育课与专业课不同的,集中于培养人文素质的要求。 B:您在美国执教多年,结合您的个人教学经历,Liberal Arts Education在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里是如何落地的? 中国的大学可以根据中国文化历史来设计适合国情的学习和讨论内容。当然,光有教材还不够,还要有具体的师资培训和课堂教学,尤其是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的方法。这些我在《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一书里都有详细介绍,这里就不多说了。 X:K12教育里没有专门的人文教育课,但许多课程,尤其是语言和文学、历史、社会学习等课程,都会体现一些与人文教育有关的取向和重点。 这里所说的人文教育取向指的是和的思考、价值判断、性思维、和交流、的素质等等。 在美国,人文教育课程是大学里才有的,是大学课程。人不是在任何年龄阶段都可以学习如何东西的。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里就说,人需要到成年才学习伦理,儿童和动物差不多,还没到学习伦理的智力准备。这不等于说儿童就可以不讲,而是说,在幼小的年龄,儿童的行为是模仿性而不是理解性的。 同样,K12的课程,如英语、社会学习、历史,课堂上老师会贯穿人文教育的,但不会专门拿人文教育这个概念去说事,也不会设置专门的人文教育课程。 X:美国的K12教育非常强调学生的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这就很值得我们借鉴。 性思维不是抽象的,而是体现在每一个需要学生自己思考、判断的学习内容细节上。例如,美国学生在历史课上学习美国的《宣言》或,他们可以提出质疑,不必把这些开国文献当成绝对正确的东西。他们对美国的政党、政党、人物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只要有根有据,言之在理,老师就会予以鼓励。 、逻辑的就是性思维的一个体现,是对所有的事情,不只是对某些被允许讨论的问题。在什么能讲,什么不能讲的里,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可见借鉴也是要有条件的。 B:从您多篇关于“人文教育”专栏文里,我们看到人文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一个、以及有人格的人。当落在教育上,为何核心课程是阅读与写作呢? X:是读写教育。阅读和写作在英语里称为literacy,是合在一起的。Literacy(读写)又指“书面文化”,甚至更为广义的“素养”。 第一层是从认知心理角度来关注阅读和写作的能力,以及其继续发展。这是一种对读写的狭义界定,强调阅读和写作是每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认知能力和知识技能。 第二层是从社会文化角度把读写视为一种个人的社会成长过程,读写能力在具体的社会中体现为社会和文化的实践,是通过阅读和写作来培养和提高的人的社会文化素质。 美国Scholastic出版社(1920年成立于纽约,是全球最大的儿童图书和多软件出版发行商)的学术总监弗朗西·亚历山大(Francie Alexander)强调:“读写对于学业和生活的成功都是至关重要的通道,尤其是在互联网世界增进获取信息机会的今天。孩子们需要通过阅读来提高各种技能,如分析、解释、理解复杂文本的能力,以及分辨事实与看法的能力”。 今天,更多的教育人士接受社会文化的广义读写观,并将一种广义的“素养”观念与先前单纯阅读和写作的“读写”观念相区别。 在科学和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并改变教育现状的今天,阅读的概念更复杂了,也进化了。传统上大家只联想到文字的阅读,这已经不足够装备孩子的未来。 现代教育必须从传统强调的阅读、写作与算术能力,进阶到能善用语言、数字、图像、电脑等多元的工具,帮助人们理解、沟通、获得有用知识与使用特定文化的象征符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更进一步指出,素养拓展了阅读的疆界,素养不仅是利用科技获取知识,而且更是分析复杂情境的能力。素养培养是绝对离不开读写能力进步的。 X:“经典”是一个概念,不是特指哪一些书,或者甚至哪一种书。我们总是从实例经验来形成概念的。一个阅读经验的人,你给他一个“经典”的概念,他想到的也不过是书、连环画,而绝对不可能想到莎士比亚或汤显祖。 当我们把一个实例归入到某一个概念之后,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概念,了解与这个概念有关的其他信息。当我们把一个动物归入“狗”这个概念,我们就可以设想这个动物会吠叫和撕咬,当然我们用自己的经验来添加关于狗的其他信息,如狗吃屎、撒尿把腿翘到树干上等等。 “经典”的概念也差不多,我们读了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看到人因为骄傲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灾难,理解到这是文学的一个主体。如果我们把这个剧归入“经典”,那么我们便设想,经典有深刻的思想,表现的是永久的主体。 当然,我们还可以用自己的经验来添加关于经典的其他信息,如语言优美、人物鲜明、情节精炼、作品结构完整等等。 对于没有这个概念的读者,《红楼梦》不过是一本“好看”“有趣”的故事书或闲书,与消遣娱乐,看电视剧《红楼梦》没有什么区别。 在美国大学的课堂里,经典代表什么人文价值,阅读经典具有何种思考和现实意义,为什么要阅读这样的经典,这些都是与人文教育的基本联系在一起的。然而,换了一个,这些是会发生变化的。 X:阅读和写作是人类书面文化的伟大成就。在这之前,人类只有口头文化。许多研究人类“读写”历史的专家都同意,我们远古祖先的口头文化在情感和直觉方面令人赞叹,但在认知的深入辨析、理解、推理、表述等方面都不如或远不如书面文化。 书写下来的文字把知识从个体记忆的中解放出来,使得语言不再受到记忆和所要求的诗歌韵律和公式化结构的约束,思维和表达的广阔疆域大大被开拓。 著名学者沃尔特·翁(Walter Ong)在影响巨大的研究著作《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有中译本)中说:口头文化能“产生强大而优美的口头表现能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但是,一旦书写占据了人们的心灵,口头文化连存在的可能性都没有了”。 他还特别强调,对于现代人来说,“书面文化是绝对必要的,不光对于科学的发展是必要的,对历史,对哲学,对文学作品和任何艺术都是绝对必要的。实际上对语言(包括口头语言)的解释也是绝对必要的”。 他的结论是,书写能力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对人类更加完整的充分实现是必不可少的,书写提供了人的意识”。 如果说书写能帮助实现人的智力潜能的话,那么,人文教育的意义便在于帮助实现人的潜能,人文教育课以阅读和写作为核心,也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B:如您《阅读经典》一书中所述,中山大学在2009年创办博雅学院,想通过通识教育打造“无专业精英”,让学生成为学富五车的大思想家、大学问家,对此您表示赞成,不过与您的人文教育有出入,您有什么新的看法? X:我只是赞同他们通识教育的想法,但我并不同意他们要把学生“培养成学富五车的大思想家、大学问家”这样的说法,因为这是不切实际的。无论是人文教育还是通识教育,都是对所有普通大学生的要求。他们当中日后说不定会出极少数“大家”,但肯定不可能上过这些课的学生,人人都成“大家”,这根本就是不现实的。 我认为,人文教育的意义不在于往学生头脑里装进多少知识,而在于让他们学会运用头脑;不在于在学校里做成什么了不起的学问,而是培养基本的思考、判断、理流的素质教育,日后到了社会上,能够在中发挥合格的作用。 B:近年来,国内大学如北大、复旦,包括您提及的中山大学,都有在实践Liberal Arts Education,对此您如何评价? X:这当然是一种积极的发展。据我所知,这些学校都是以“通识教育”“博雅教育”等提法在推行,它们希望纠正专业主义或职业至上教育造成的一些问题。我希望它们的通识或博雅教育能真正体现人文教育的和目标,而不要成为我前面提到的那种有名无实的知识大拼盘。 B:人工智能时代,凯文·凯利曾预言70%的职业将被机器人取代,在此趋势下,Liberal Education会变得更重要还是会被弱化呢?为什么? X:我认为人文教育应该变得更加重要,人文教育能帮助我们区分人的智能与人工智能,区别可能与不能被机器取代的人的能力,区别人的机械劳动与想象创造,区别人的知识与智慧。 数码科技的发展和成就正在改变我们的知识观念、求知方式和知识评估标准。这个过程所涉及的认知问题大部分都不是新问题,从人类使用工具就已经开始了。人工智能使得这些问题变得更加突出、更加普遍、更加复杂,因此更加值得我们重视。 数码时代的许多新事物,如人工智能、互联网、万维网,对我们的认知过程、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发生重要的影响,但它们并不能改变那些对人类来说是最为基本、最体现人的意志和个体自主性的智能因素,这些因素才是我们在学习和教育中最需要和培养的。 学校教育利用互联网和其他科技手段,是为了帮助发展这些智能因素,而不是找到它们的替代品。这些智能因素——理解、判断、想象、审美、创造、好奇、价值取向、向往——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不是现代技术手段所能代替的。 基于我在短期内搜集到的一些文献资料,综合徐老师以上所言,抛出以下三点小结(如有,欢迎大家在评论区): 1. Liberal Arts Education与Liberal Education这两个术语,是教育史上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涉及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中世纪教盛行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等等不同历史阶段的概念内涵与外延,其复杂程度,一言难尽。 大意是Liberal Arts Education更加指向学习技艺Arts的学术科目(这与古希腊时期提出的七艺课程体系有关联);而现代意义的Liberal Education涉及更多意识形态层面的东西,两者实则不能混淆。然而在今天的实际运用中,除了学者会有意进行区分辨别外,常被通用。 在被通用时,两者最大的共同特点就是教育的,就是要培养人成为一个人(A Free Human Being)。 基于这点,两个英文术语的中文译名有博雅教育、人文教育、教育,而且常被通用,或许就很好理解了。而国人因为“博”与“雅”两字拥有的古典气质,更加偏向于使用博雅教育,徐贲老师则倾向于将Liberal Education译为“人文教育”。 参考文献《作为概念体系的教育及其发展脉络:兼与博雅教育、通识教育辨析》里有这样一种说法,个人觉得比较能接受: “作为教育的教育属于第一层次,博雅教育与通识教育均为教育的表现形式及教育方式,属于第二层级,而具体的教学内容,如学科、核心课程、教学方法、教学制度都是践行教育的具体操作,即教育策略。” 如果按照这样的思,那么“博雅教育”与“人文教育”的通用可以接受,因为两者都体现教育的,而这点,也在后来的通识教育中得到了延续传承。 现在的哈佛、耶鲁、大学等美国私立名校,严格意义上来说,推行的是通识教育。所以,我们轻易通用“博雅教育”就不大合适。 这在复旦大学前校长杨福家《博雅教育》一书中可以得到佐证,杨校长就将我们常说的“美国文理学院”译名为“博雅学院”。 照此分析,浙大、复旦等国内高校在全校范围内推行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是借鉴美国顶尖名校如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计划的做法。 而中山大学的博雅学院与北大的元培学院,其实是借鉴美国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的做法:在全校小范围内成立一个学院,区分于其它院校的专业化职业教育,来实践博雅教育。 人文教育以提高学生“智识”为主要目标,通识教育以拓宽学生知识面为目标,两者体现的是“智识”与“知识”的差异。 两者的联系在于人文教育是通识教育的灵魂部分。所以,国内对博雅教育或人文教育与通识教育的通用,如此看来,明显是不合适的。 如徐贲老师所分享,学校原本是希望纠正专业主义或职业至上的功利教育造成的一些问题,这是好事,然而因为需要淡化之色彩,会因为理解不到位,或许就会成为有名无实的知识大拼盘。 最后,希望我们都能够努力,如徐贲老师提倡,“亲近智慧,远离愚蠢”,多阅读,多写作,多思辨,争取成为一名“人”(A Free Human Being)。 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