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洞观点:长期以来很多区块链技术应用创新的早期科创项目,都希望在提供区块链底层技术服务方面得到更具有“拓展性、安全性和灵活性”的基础技术支撑,以便于他们在此基础技术框架之上,可以结合自己所处于的行业或者细分领域的具体商业场景,有针对性的开发出对终端客户具有强体验感和高效便利性的创新应用产品。可遗憾的是虽然现在很多底层技术框架都是开源的,可以作用各个开发技术人员的工具应用,但是往往受制于这些底层技术架构本身就存在诸多缺陷,却始终很难与创业项目具体的商业场景中客户的相契合,从而导致客户体验感严重不足而失败。 举个例子,比如“凯泰结构洞科技”在借助区块链技术研发“结构洞投融资生态链智能系统”的过程中,就遇到了诸多棘手的技术难题。按照原本的商业技术逻辑,该智能技术系统是由、识别、控制和交易等四个部分组成,并且是人工智能(认知计算技术)、物联网、大数据和金木水火土查询表区块链等技术混成融合综合应用的结果,其中区块链技术应用是最底层基础的部分,其它技术应用都是构建在与业务场景相匹配的区块链底层技术框架之上的,犹如整个技术系统大厦的地基。由于现如今几乎所有的区块链底层基础技术框架都是基于比特币这类虚拟“数字货币”的发行和交易商业场景应用而诞生的,并且人们对区块链技术的了解和认知也基本源于2010年比特币的问世,在这样的商业场景中人们需要利用区块链技术解决的是网络支付的信任问题,创建了全球第一个点对点(peer-to-peer)支付网络的出现,这在我看来实质上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资产性与支付的便捷性之间存在的矛盾”,当然本人也十分认同“对事物的信任仍然是最难以琢磨并且最珍贵的资产”这样一个观点,自然更是我们在构建研发“结构洞投融资生态链智能系统”时需要的,这也让我们真切看到了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创建一个“免费信任型”系统成为了可能,延续比特币的商业和技术逻辑从那时至今就成为了催生更广泛密码学创新的催化剂,这些创新也导致了一些列新型去中心化系统和金融基础设施的出现,以太坊(Ethereum)、闪电网络(Lighting Network)、Tezos、EOS、Maker......等,这样的公司名称未来还将会出现更多。 但是这些基于虚拟“数字货币”发行与交易所衍生构建而来的区块链技术应用基础技术架构模型并不符合“凯泰结构洞科技”的商业和技术逻辑,也不符合其在具体商业场景中应用所需要实现的商业目标,因为该技术系统并不需要发行和交易什么虚拟“数字货币”,即便存在“区块链公链+智能合约”模式下的Token,也只是系统内部进行结算的一个记账符号或者工具而已,此时Token是有具体的使用场景的,它的价值不仅仅只停留在“社群共识”的层面,而是要与需要在目前创投市场或者创业创新中涉及到的投资人、早期创业项目创始人(创业团队)和各项资源提供者等三类群体所组成的从价值发现、价值创造到兑现价值交易的各自商业行为目标混成融合一体的整个价值生态的边界息息相关。也就是说对于这样商业场景的区块链技术应用,没有成熟可借鉴的区块链底层基础技术框架被借鉴,更谈不上什么区块链底层基础技术设施支撑了,一切意味着都要自己重新再来,需要自己的技术研发团队不断的探索求新,这就让一家处于早期创业的企业在资金、人才和技术储备都较为匮乏的情形下履步维艰,其研发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之可想而知。 不过任何创新探索都是要经历“借鉴、引进、吸收、消化、创新、应用”的过程,对于“凯泰结构洞科技”自然也不例外,期间曾经借鉴了以太坊的DPoE的底层技术架构,可是发现仍然有许多问题难以逾越。比如以太坊的EVM(Ethereum Virtual Machine 以太坊虚拟机)与智能合约语言(Solidity)是为了支持更灵活的应用而设计的,Solidity是一种图灵完备的编程语言,是主要用于编写智能合约的高级语言,理论上它可以执行任意算法复杂度的代码。可是在实际应用中,由于Solidity易出错并易受到安全,所以变得使用Solidity开发任意复杂度的程序是相当困难的,这种特性与处理价值转移的应用程序背道而驰,而这在“凯泰结构洞科技”所对应的系统开发商业场景中,安全性是最重要的,此外智能合约也非常难以升级,从而使得迭代开发非常困难。合约一旦被部署上链,你所能做的就只有它能够平稳运行,与比特币一样,以太坊交易处理速率也非常低(大约每秒能够处理15笔交易),因此在以太坊区块链技术框架上构建需要高交易吞吐量的应用也是不现实的。其实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构建一个“由多条平行区块链所组成的去中心化网络,并且每个平行区块链之间以及与系统中心数据资源库之间还可以相互链接,使得每个平行区块链中的每一个区块节点(peer)都能方便高效的实现系统资源分享和资产共享行为的互操作,还能确保整个网络系统的可延展性、安全性和去中心化等特质的稳定”的商业生态体系。当然我们也非常清楚,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任何事物都要循序渐进的一步一步的来,在遇到关键问题时一定需要依据自己对应的商业目标进行“取舍”,这虽然痛苦而,但必须勇往向前。 大家知道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在许多计算机上的数据库,每台计算机上的数据库都保持相同的状态,也就是说每台计算机上的数据库所包含的数据都完全相同,这些计算机共同组成了“区块链”网络。当然像比特币和以太坊都是区块链,而“凯泰结构洞科技”的这个“结构洞投融资生态链智能系统”则是由许多这样并行运行的区块链所组成的区块链网络,每条区块链都采用一种叫“BFT”的共识算法,所谓BFT是“Byzantine Fault-Tolerant(拜占庭容错)”的缩写。一条拜占庭容错的区块链能够在网络中部分节点宕机或者被某人的情况下,网络依旧具备“安全性”和“活性”的性质,安全性和活性能够确保区块链网络中每个节点维持相同的状态。所以一种基于“BFT共识算法”定义了计算机间的通信与协调,使得整个区块链网络系统具有拜占庭容错能力的算法,在“凯泰结构洞科技”的这个系统网络中的所有区块链都采用某种BFT共识算法。在大家较为熟悉的比特币和以太坊区块链的共识算法不是典型的BFT算法,它们并不符号上述网络中对区块链的定义,简单来说“结构洞投融资生态链智能系统”网络是由多条并行运行的拜占庭容错区块链组成的生态系统,这些区块链是运行的,并且还能够与其它区块链进行互操作。这样的区块链基础技术框架,就能够允许在“结构洞科技”对应的具体商业应用场景中,使得每一个具体科创项目在整个区块链网络中针对“其需要进行的市场各项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实现其有效资产形成的孵化过程”这样一个商业行为非常方便的被定制化形成一个的私有专属区块链部署在网络体系中,让参与其中的投资人、项目方和各项市场资源提供者等这三类群体与系统给予的“网络协同和数据智能”赋能融为一体,按照智能合约和系统设定的有效游戏规则进行有序高效透明的“分工与协同”,通过各项市场资源价值的互换兑现交易的方式,实现各自不同的对应商业行为目标。 从上述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其整个由多条并行运行的拜占庭容错区块链所组成的这个生态系统,其底层技术框架的核心在于“BFT”共识算法,当然还有许多其它技术的叠加应用,可能会有人提出疑问,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共识算法呢?其实关于“BFT”共识算法有很多种,其实这里借鉴使用的主要是一种叫着“Tendermint”的共识算法,比如Cosmos网络也是采取同样的共识算法,Tendermint是2014年诞生的开源项目,旨在解决比特币工作量证明(Proof-of-Work,PoW)共识算法的速度、可扩展性与问题,Tendermint共识算法是一个“应用层(application-agnositc)的共识引擎”,这从本质上来看,这意味着任何区块链都可以使用此共识算法,它是拜占庭容错的,并且使用PoS算法来抵御女巫。总而言之共识算法的存在是为了事务执行后,状态机中保存的状态一致,而“Tendermint”共识算义了一种“能让所有节点对下个区块达成共识”的规则。 今天的文章有许多关于区块链技术的专业词汇,可能对有些朋友理解起来有些费劲,不过文章想表达的中心意思是在借助像区块链这类新技术应用的科创项目中,的确存在底层技术本身还不够成熟稳定的情形,并不像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技术应用那样,很多情况下创始人并不能直接简单的借鉴或者应用,必须要经过自己在消化吸收后与自己具体的商业场景对应的客户需求目标相结合,进行必要的创新,否则很容易导致用户体验感太差而创业失败。今天的观点是:区块链科创之所以难,在于底层基础技术支撑滞后于应用需求。 |